更多 >
当前位置:首页>今日浦发>关于浦发>媒体关注

“回归本源”谋发展 持续锻造竞争力 独家专访浦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国富

  

  2017-09-14 金融时报

  “下阶段,浦发银行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金融形势的判断和对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回归本源、突出主业、做精专业、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不断提高认识、转变方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效。” 近日,浦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国富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此表示。

  据了解,今年以来,浦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截至2017年6月末,浦发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2631.8亿元,增幅9.6%,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断提升。

  而作为浦发银行新任掌门人,此次专访也是高国富的媒体首秀。那么,浦发银行下一步改革发展向何处去?转型又将有哪些新思路和新举措?如何切实做到在回归本源的同时,做精专业、持续锻造竞争力?针对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高国富谈了他的观点和想法。

  记者:近年来,银行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监管层的高度关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业要“回归本源”,强调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要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对此,您怎么看?

  高国富:近期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做好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为浦发银行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遵循。

  我认为,对商业银行来说,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回归本源,聚焦服务实体经济谋发展。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偏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银行业发展的根基就会动摇。

  浦发银行将时刻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回归实体经济发展中所急需的金融支持,尤其是更好地支持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小微、“三农”、扶贫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断加强对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研究,推动更多资源服务于新动能和重要领域;坚持按照金融规律办事,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服从和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健康发展。

  其次,要突出主业,真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业就要聚焦主业、强化服务,这是金融业安身立命之本。浦发银行深刻地认识到,虽然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针对不同客户的主业不尽相同,但客户体验和满意度始终是决定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没有客户就没有未来,所有偏离客户需求、“自娱自乐”式的发展都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相违背。

  基于这些思考,未来,浦发银行将进一步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防止“脱实向虚”;围绕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关注客户需求、改善客户界面、提升客户体验来突出主业、专注主业,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增长。

  记者: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也是加快银行转型发展、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重大举措。应该说,近年来,浦发银行为此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

  高国富:的确,近年来,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浦发银行作出了积极而有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方面,浦发银行全力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一是持续丰富服务体系,优化升级《“一带一路”跨境金融服务方案》,助力企业“走出去”;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投融资项目的金融支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二是加大对京津冀重点项目支持力度,采用名单制差异化授信管理;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做好融资支持。三是积极支持长江经济带立体交通走廊建设,配合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充分发挥总部在上海的区位优势,积极支持上海“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及自贸区建设,并在体制机制、产品服务和经营模式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在资源配置、考核激励等方面进行倾斜。例如,通过积极参与并支持上海清算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CIPS)等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影响力和辐射力。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浦发银行积极发挥债委会作用,按照“因企施策、分类处置”的原则,通过债务重组等方式,积极落实“去产能”工作。同时,加强信贷增量管理,压缩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及“僵尸企业”类贷款。

  围绕“银企双赢”目标,浦发银行稳妥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去杠杆”工作。目前,已参与多起央企、地方国企的债转股方案研讨、磋商与项目推进工作,部分项目已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持续优化房地产行业信贷政策,按照“因城施策、优选项目”的管理导向,针对不同城市实施差异化管控政策,积极落实“去库存”要求。

  为积极推动“降成本”,浦发银行主动减费让利,规范服务收费。截至2017年6月末,浦发银行服务收费项目相比2013年减少160项,累计让利约8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持续提升对小微、“三农”等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补短板”。浦发银行通过单列小微信贷计划、创新信贷产品以及以数字化手段创新推出“政采e贷”“e企行”等小微企业服务模式等,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17年6月末,浦发银行工信部口径小微贷款申贷获得率达到94.6%。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和监管要求,创新“三农”特色产品,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截至目前,浦发银行已在全国开设27家村镇银行,遍布全国20个省市,其中三分之二在中西部。

  记者:正如浦发银行的实践表明,通过金融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和定向性优化,能够有效改善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供给。那么,下一步,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商业银行应该怎么做?

  高国富:我认为,商业银行只有做精专业,持续锻造有竞争力的专业化经营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浦发银行深刻地认识到,商业银行专业化的经营能力体现在负债方面,就是获取分散、稳定、低成本负债的能力;体现在资产配置与经营方面,就是经营风险、控制不良的能力,更好地降低资产配置的风险系数;体现在上市公司经营指标上,就是创造效益、提高回报的能力。商业银行以往那种靠上规模、拼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老路已走到尽头,必须转向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以服务创造价值。

  基于此,下一步,浦发银行将在突出主业的基础上,通过做精专业,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努力为客户提供超值的、多方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事实上,浦发银行始终高度重视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以消费金融为例,近年来,浦发银行积极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持续加大对医疗、教育、文化、旅游、住房、公用事业等民生消费领域的投放。比如,推出全程在线申请、在线审批、在线放款的“浦银点贷”,目前,已累计为70余万个人客户提供了消费信贷服务;积极布局消费场景,与各地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多家外部机构合作,有效拓展普惠金融服务范围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融资需求。截至今年6月末,浦发银行消费贷款余额较年初新增152.7亿元,是去年同期增量的1.8倍。

  与此同时,要协调发展,推动形成持续健康的发展结构。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央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浦发银行持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公司、零售、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营业净收入占比已经从2011年末的55.7%、12.7%和31.6%,发展到2017年6月末的44.9%、34.8%和20.3%。

  业务结构调整,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在支持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发挥了更加有效的作用。特别是今年以来,浦发银行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金融和“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发展方面成效突出。截至6月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0.9亿元,增幅13.9%;绿色信贷余额占对公贷款的比例为9.8%,绿色金融债券累计投放金额达552.2亿元;而通过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浦发银行科技型企业客户达到2.1万户,较年初增长18.6%。

  下一步,浦发银行将顺应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继续加大客户、负债、收入、区域、人员、网点等领域的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更加协调、健康的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考核激励机制,提高调结构任务在考核激励中的权重,推动资源配置到更加符合新动能、更加符合未来长远发展的领域中去,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