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今日浦发>关于浦发>媒体关注

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蔡涛:目前挑战是新产品发行短期内难提速

  2018-07-13 21世纪经济报道 

  近年来,银行资管一直在发展中转型。资管新规正式推出后,转型方向更明确、清晰,银行资管早已启动的转型之路随之提速。 

  “新规之下,我们正面临着三大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一是稳妥有序推进存量整改,二是积极创新布局新产品体系,三是加快实现业务和管理的全面转型。”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蔡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蔡涛表示,新规过渡期的安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转型压力,但任务仍然艰巨,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老产品、老资产必须在过渡期结束之前全部整改完毕,而发行既符合新规要求又让投资者接受的新产品,短时间内又难以达到一定规模。 

  不过,这种压力是短期的,蔡涛认为,中长期来看,新规对银行资管肯定是利好的,银行可以做真正轻型化的资管业务。即使面临着过渡和转型的过程,银行相比于其他的资管公司仍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其一,银行最接近资金端,最懂客户;其二,银行内部协同效应突出,在资产、负债两端都具有很强优势;其三,银行在信用风险的把控上更有经验,在另类资产领域有明显的优势。 

  谈及转型,蔡涛表示,对于银行资管来说,盈利模式将从利差为主转变为以管理费为主,整个运作模式将随之发生变化,现在大部分的银行资管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关键是如何把握时机重新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转型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培育强大的投研团队,真正提高主动投资能力。银行资管业务子公司化运作之后,会逐步建立起资管公司自己“核心产品+附加功能+综合服务”的一整套价值体系。 

  尝试设计不同形态的产品 

  21世纪》:新规发布后,存量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你们如何处理存量资产和产品问题? 

  蔡涛:我们当前首要考虑的就是存量整改问题,在过渡期内做到老资产、老产品的稳妥、有序压降,虽然过渡期延长,但还是有很大压力,因为在整改压降过程中,资产、负债、流动性和损益需要多头兼顾。可以说,存量整改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节奏的把握、平衡非常关键。 

  现在老资产压降的方式,主要是自然到期或者回表处理,但有几类资产可能需要特别关注:一是期限长、收益率低的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债等;二是部分过渡期后才到期的直接股权投资类资产;三是个别已经出险或者有潜在风险的资产;四是期限过长的非上市股权类资产等。这些资产回表处理的难度较大,需要尽早研究解决方案。 

  21世纪》:在新产品发行上,你们目前有些什么样的探索,具体有哪些挑战和机会? 

  蔡涛:银行理财的细则目前还没有正式出台,各家银行理财新产品也还在探索阶段。新规对新产品的要求包括,要全面净值化管理,非标不能错配,对非标的配置有很多限制,资产和负债匹配要求很高,等等。现在银行资管真正完全符合新规的净值化产品可能比例并不高,目前不少净值型产品后续还需要按照新的要求进行整改、二次转型。 

  在新规下,银行资管如何发行既符合新规要求又让投资者能接受的新产品,面临的挑战非常大,新产品的创设和发行需要投资端、产品端、销售端的全面协同,这需要一个过程,客户对真正的净值型产品的接受度也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因此,从短期来看,新产品发行的速度肯定赶不上老产品压降的节奏。 

  目前,我们在尝试设计不同的产品形态,公募、私募,开放式、封闭式,固收类、混合类、权益类,T+0、定开类,等等。新规发布两个多月以来,我们已发行了多款私募产品,涵盖私行、对公、同业等各个不同渠道;也成功发行了市场首单类债基的封闭式理财产品,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单个产品的募集规模,跟以前发产品动辄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的规模,暂时还无法相比。 

  现在的问题是,T+0产品一下子要求市值法有些困难,可能净值波动大,投资者接受难度大;定期开放式产品,可以配置一些期限短的非标资产,在产品收益率上有竞争力,难点在于非标的估值问题,可能需要建立专门模型来估值;封闭式私募产品,目前也在积极推进,但预计很难快速上量。 

  对银行资管,目前一方面是要加快借鉴公募基金等其他资管机构的产品经验,尽快建立、布局并丰富自己的新产品体系;另一方面,要研究探索新规下银行资管的特色产品体系,保持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银行资管五大转型方向 

  21世纪》:统一监管标准意在防范监管套利,但这对银行也提出很大挑战,银行怎么转型? 

  蔡涛:尽管短期面临挑战,但是,银行资管的独特优势和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为银行资管主动迎接新规挑战、顺利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者,从国际经验来看,部分大银行表内和表外资产的规模可以达到1:1,银行资管也是所有资管机构中的中流砥柱,因此,对于未来的银行资管,我们还是充满信心。 

  转型方向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化,即:资产标准化,产品净值化,投资数字化,人才市场化,机构子公司化。 

  新规之下,还需要关注几个重要的变化:一是资产和负债的联动要求更强,这是银行资管能否保持差异化优势的重要因素;二是投研力量需要显著加强,这是银行资管和其他市场化资管机构相比较为薄弱的环节,主动投资能力、标准化资产配置能力的提升,取决于投研水平;三是数字化系统的搭建要加快,资管的核心要素就是人和系统,投研、风控、运营都需要强有力的系统支撑。 

  还有,以前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主要关注产品收益率,以后会更重视客户需求。存量客户群体格局很难有大的变化,我们将主要在增量客户中去争取,了解他们的需求再切入进去,更加重视产品与客户的结合,每类产品针对特定类型客户,并制定针对性的销售策略。战略上,会逐步形成“核心产品+附加功能+综合服务”一整套的价值体系。 

  21世纪》:新规明确了部分银行以子公司形式开展资管业务,但很多人认为这可能与基金等资管机构存在同质化问题,如何进行差异化竞争? 

  蔡涛:新规业已出台,大方向基本确定,银行将以独立资管子公司的模式展业。但确实还有诸多细节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资管子公司将在何种监管框架下开展业务?我们希望银行资管公司能够有自己单独的牌照,最好可以同时从事公募业务、私募业务乃至直投业务,这样才能与银行系的基金、券商、信托等资管机构区别开来,进行差异化市场竞争。当然这还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 

  另外,相比之下,公募基金、信托产品、券商资管产品等由于发展时间较长,都已经有自己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募集、销售、投资、托管、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希望银行理财也能尽快出台一套自己的法律法规体系,让银行资管走上更加规范、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